一、 傳染源
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,手足口病患者、隱形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。
二、傳播途徑
1、人群密切接觸是重要的傳播方式,兒童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絹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內衣等引起感染。
2、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(飛沫)傳播,故與生病的患兒近距離接觸可造成感染。
3、是否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。
三、易感人群
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,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機能的完善,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,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,尤其是3歲以下嬰幼兒多發;環境衛生差,不良個人衛生習慣易發病。
四、發病季節
一年四季都可發生,常見于4-9月份。
一、家長要加強手足口病的認識,發現學生和兒童發熱、起皮疹或口腔潰瘍的癥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早期診治,以免延誤病情。
二、就地隔離避免接觸。發現有手足口征象的孩子,不要再送學校、托兒所、幼兒園;在家隔離治療也要同其他孩子分開食宿,用具、玩具應分開;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,以免傳染其它兒童。
三、把住病從口入關。防止糞便、口鼻分泌物污染水和食物,徹底處理好孩子的糞尿排泄物,尿布要洗凈消毒再用,孩子的奶瓶、食具也要經常消毒,不讓孩子隨便吃不可靠的食品飲料。
四、養成衛生習慣。教育學生和兒童自幼養成衛生習慣,改掉吮手指的不良習慣,遠離垃圾及不清潔環境;養成游戲后、飯前、便后徹底洗手的習慣。
五、強化環境衛生。對學生和兒童居住和活動環境及玩具必須嚴格消毒。
該病在多年齡組人群引起感染后多不發病,但能夠傳播病毒。常發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,傳染源為病人和隱性感染者,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密切接觸急性期病人的糞便、口腔分泌物、皮膚皰疹液中的病毒,經糞-口途徑和呼吸道進入體內。可引起發熱和手、足、臀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、潰瘍,大部分病例病情較輕,一般預后良好,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腫、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,嚴重者可引起死亡。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在我市流行,特指定本指引。
一、疫情報告
學校或托幼機構發現手足口病,要在24小時內電話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,已在“學生健康監護信息系統”登記為學校用戶的學校和托幼機構需同時進行網絡報告。
二、疫情防控
(一)做好疫情報告,及時發現病人,指導家長帶小孩到正規醫療機構隔離治療,未治愈者居家休息,不宜繼續上學。
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傳染病,以嬰幼兒發病為主。
夏季是發病高峰期。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,以發熱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特征。少數患兒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、呼吸系統受累,引發無菌性腦膜炎、腦干腦炎、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,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,危及生命!
重癥手足口病特征:
1、<3歲的兒童,病情進展迅速;
2、持續高熱;
3、神經系統損害:精神差、嗜睡、易驚、肢體抖動、頭痛、嘔吐、煩躁等;
4、呼吸系統表現:呼吸淺快或節律改變、呼吸困難,口唇青紫,咳嗽,粉紅色或者血性泡沫痰;
5、循環系統表現:面色青灰、皮膚發花、四肢發涼、出冷汗、心率增快或減慢等。如出現上述癥狀,需要及時到醫院治療。
食物對增強孩子抵抗力有重要的作用,應多給孩子選擇富含維生素的食物,如番茄、豆制品、粗糧等;富含鋅的食物,如魚、蛋、肝、豆、谷物等,以及富含鈣的食物,如蘿卜、胡蘿卜、芝麻、海帶、芥菜、蝦皮等,都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好幫手。
研究表明,鈣、鋅和維生素是增強兒童免疫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,科學補充可明顯增強兒童抵抗力。但家長應注意鋅和鈣不宜同時補充,因為在服用含鈣、鐵、鋅的復合劑時,鐵、鋅降低了鈣的吸收,而鐵和鋅幾乎不被吸收,所以補鋅劑和補鈣劑要錯開時間服用,建議“先補鋅、再補鈣”,這樣效果會更好。
爸爸媽媽可以嘗試選擇"好娃娃"牌專業兒童系列藥品,其中的四維葡鈣顆粒、葡萄糖酸鋅顆粒、小兒維生素顆粒等補益類產品對孩子腸胃刺激較小,身體極易吸收。在滿足孩子日常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元素的同時,更能顯著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。